時間:2021-02-24 作者:港勤商務 瀏覽:
2020年1月17日,財政部、國度稅務總局宣布了《關于境外所得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0]3號,以下簡稱“3號公告”),明白了新個稅法框架下境外所得的個稅政策,實用于2019年度及以后年度稅收處置事宜。
公告中實用于中國稅收居民的境外稅收抵免政策作為打消反復征稅的主要道路,不僅影響“走出去”的中國個人和企業(yè)的實際稅負和運營成本,也是稅務機關境外所得個稅征管的重點,同時,這一環(huán)節(jié)技術性相對較高,征納實踐中對政策的把握也很要害。
公告同時明白了新個稅法下境外所得的判定尺度,其中轉讓境外成立的以中國不動產(chǎn)為主的公司股權取得的所得判定為起源于中國的所得,是中國個人所得稅法下起源地判定尺度的重大變化,將特殊對投資于中國的外籍人士帶來主要影響。
此前,境外所得個稅處置的重要政策根據(jù)是《國度稅務總局關于境外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稅發(fā)[1994]44號,以下簡稱“44號文”)、《國度稅務總局關于印發(fā)<境外所得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暫行措施>的通知》(國稅發(fā)[1998]126號,以下簡稱“126號文”)及《國度稅務總局關于印發(fā)<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措施(試行)>的通知》(國稅發(fā)[2006]162號,以下簡稱“162號文”)等。近年來,中國各類企業(yè)“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赴境外工作生涯的員工群體快速擴展。此外,也有很多個人走出國門在境外直接受雇、投資或經(jīng)營。原有境外所得個稅政策相對簡略、缺少具體操作指引,征納雙方在實踐中都面臨不少難題。
3號公告一方面沿用了原境外所得和稅收抵免政策的重要原則和征管方法,同時依照新個稅法的變化,對相干政策進行了彌補細化和調整。
①居民個人境外所得的計稅
居民個人境外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方式遵循新個稅法綜合與分類相聯(lián)合的原則,綜合征稅的項目境內外所得合并計稅(包含綜合所得和經(jīng)營所得),分類征稅的項目境外所得單獨計稅(例如利息股息紅利、財產(chǎn)租賃、財產(chǎn)轉讓、偶然所得等)。在計稅時,須要注意應按照中國稅法的相干規(guī)定進行處置。
②居民個人境外稅收抵免
從國際通例來看,境外稅收抵免制度是打消所得起源國和納稅人居民國就同一所得反復征稅的重要道路。3號公告延續(xù)了44號文“分國不分項抵免,超限未抵免部分分國結轉”的境外稅收抵免原則。
居民個人依照以下重要步驟肯定境外稅收抵免:
A、符合條件的境外所得稅額方可抵免
3號公告對于可抵免的境外稅額須要符合的條件進行了細化,其中特殊列舉了幾種“不包含”在可抵免境外稅額中的情況,與企業(yè)所得稅境外稅收抵免的相干規(guī)定基礎一致。個人繳納的境外社保稅費、并非最終應納稅額的境外預(扣)繳所得稅等,都不能作為可抵免境外稅額。
視察與關注
實踐中,各國/地域的稅制不同,稅種名目各異,有些境外稅種雖然名稱不是個人所得稅并且單獨計稅,但如果實質也屬于所得稅性質,依照3號公告的規(guī)定,是可以進行稅收抵免的,因此須要對于個人在境外繳納的稅種性質進行正確斷定。此外,對于“不包含”情況中關于“境外所得稅納稅人或者其利害關系人從境外征稅主體得到實際返還或補償?shù)?rdquo;的規(guī)定,其中“利害關系人”如何懂得和把握也須要考量。
B、稅收協(xié)議待遇及稅收饒讓的處置
依據(jù)3號公告的規(guī)定,依照稅收協(xié)議,起源國不應征收的境外所得稅不能用于稅收抵免。
公告還特殊明白了稅收協(xié)議饒讓條款的處置方式,進步了個人與企業(yè)境外所得稅收抵免在這一問題上的政策一致性,從而確保在境外工作或投資的居民個人切實享受對方國度/地域提供的稅收優(yōu)惠,有利于支撐境內企業(yè)和個人“走出去”。
視察與關注
企業(yè)及個人須要了解中國與所得起源地國度/地域的稅收協(xié)議或支配,能力確保充足享受協(xié)議待遇,避免反復征稅。此外,我國簽署的稅收協(xié)議及支配中,饒讓條款并非廣泛實用的條款,且不同協(xié)議中饒讓條款的具體內容也有區(qū)別,須要進行確認。另外,稅收饒讓情況下納稅人并未實際全額繳納境外所得稅,提供充分的信息資料支撐和證明稅收抵免就更加主要,實踐中的具體要求值得關注。
C、所得起源地納稅年度與公歷年度不一致的處置
所得起源地與中國的納稅年度不一致情況下的境外所得計稅及稅收抵免一直是實操難點之一,3號公告對此進行了明晰。所得起源地納稅年度涉及兩個公歷年度的,依照起源地納稅年度最后一天所在的公歷年度,確認對應的中國納稅年度。例如,2019/2020香港納稅年度停止于2020年3月31日,該香港納稅年度境外所得對應的就是內地2020納稅年度,以此為基本進行境外所得納稅申報和稅收抵免。
視察與關注
這種處置方式相對簡明,同時可能帶來外派開端或停止等年度繳稅情形的波動,境外稅收抵免須要經(jīng)過較長的時光能力完成等影響,納稅人及其境內派出企業(yè)應該提前評估。
③居民個人境外所得及稅收抵免相干的征管要求
3號公告對于境外所得及稅收抵免納稅申報相干的期限、地點、境外納稅憑證、預扣繳及信息報送、實用匯率等征管要求進行了明白。
A、納稅申報期限–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新增“追溯抵免”
居民個人境外所得的納稅申報應依照稅法規(guī)定的期限完成。須要注意的是,公告沒有保存126號文提供的“所得起源國的納稅年度終了、結清稅款后30日內申報納稅”的模式。在次年6月30日前,境外所得稅未申報結清不能取得納稅憑證的,應該先按期完成中國的納稅申報,待境外納稅申報完成并取得納稅憑證后可以進行追溯抵免,追溯期為五年。此外,稅收抵免完成后境外實繳稅額又產(chǎn)生變化的,還須要關注重新計算調整申報的要求。
B、境外納稅憑證-仍為必須,但要求更為機動
3號公告放寬了對境外納稅憑證種類的要求,除了完稅證明,稅收繳款書、納稅記載,有實際繳款憑證支撐的境外納稅申報表/繳稅通知書等也可以作為申報稅收抵免的證明。
C、境內派出方的預扣繳及信息報送任務-基礎保存
3號公告基礎保存了126號文的相干要求,境內派出方支付或負擔派出人員薪酬的,仍需實行境內預扣繳任務;境內派出方未支付或負擔薪酬而且境外中方機構未進行預扣的,則須要在次年2月28日前實行外派人員信息報送任務。
視察與關注
境外納稅憑證要求的相對寬松、境外稅收追溯抵免等對于納稅人和境內派出企業(yè)來說是利好資訊。與此同時,境內派出企業(yè)須要器重境內預扣繳及信息報送要求。
隨著個稅改造的深刻,個稅范疇先繳后退也將日益常態(tài)化。與綜合所得匯算清繳相比,境外所得及稅收抵免的龐雜水平高、涉及期間長,先繳后退對于納稅人或企業(yè)的現(xiàn)金流影響相對較大,因此,境外所得納稅申報,特殊是涉及追溯抵免退稅的,相干流程的簡便性、信息資料報送要求的務實性、退稅的快捷性等將是納稅人和相干企業(yè)的關注重點,也是政策順利實施的要害。
依據(jù)3號公告的要求,企業(yè)應馬上著手進行的工作包含:
梳理2019年度外派員工的基礎信息、境內個稅預扣繳情形等,確認是否須要在2020年2月28日前實行信息報送任務;
確認外派員工2019納稅年度是否在派遣目標國/地域發(fā)生了納稅任務,評估境外納稅申報結清稅款的時光,以及是否能夠在2020年3月至6月的申報當期完成稅收抵免,盡快啟動外派人員2019年度的境外所得納稅申報工作;
員工派遣目標國/地域2018/2019納稅年度一般停止于2019公歷年度,這一期間境外所得及稅收抵免的申報期限也是2020年3月至6月,由于跨越了新舊個稅法的轉換,在計稅時須要特殊注意;
對于預期不能在2020年6月30日前辦理稅收抵免的,連續(xù)關注境外納稅申報進展,及時進行追溯抵免。
④注意要點
A、跨境個人稅收處置的技術性較強,了解對方國度/地域國內法同時熟習相干稅收協(xié)議或支配是確保個人準確申報境外所得和稅收抵免的主要基本,建議企業(yè)和個人在須要時及時追求專業(yè)人士的贊助。
B、企業(yè)員工外派支配中,年度停止落后行境外所得和稅收抵免申報已是流程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企業(yè)更須要關注外派籌劃階段未雨綢繆,聯(lián)合業(yè)務須要和可能的派遣方案,針對員工外派期間境內外稅負進行整體剖析和估算,為派遣方案決策提供支撐。
C、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器重為外派員工進行有針對性的薪酬稅務支配,包含稅負平衡等企業(yè)與個人分擔境內外稅負的方案,在此進程中須要全面斟酌中國與派遣目標國/地域的征管要求,厘清各方責任、樹立相應政策流程、與員工充足溝通,港勤個人和企業(yè)境內外的稅務合規(guī),降低稅務風險。
D、與以前分類稅制不同,個人如果取得工資薪金以外的境外綜合所得項目,須要合并計稅進行稅收抵免,對于這種情形,企業(yè)可以委托第三方專業(yè)機構協(xié)助處置,避免個人信息保密方面的顧慮。
E、對于同時須要進行境內預扣繳與境外扣繳/納稅的情形,企業(yè)須要做好預算,妥當支配和處置企業(yè)及員工個人的現(xiàn)金流,與境外關聯(lián)方及員工親密溝通,做好境外納稅申報管理和信息資料收集,以便及時在境內完成稅收抵免申報,取得退稅。
F、境外稅收抵免作為龐雜水平相對較高的涉稅事項,在實操中,與稅務機關堅持有效的溝通,把握征管的具體要求也十分主要。
G、隨著3號公告的出臺,境外所得個稅管理力度和執(zhí)行的一致性也將不斷港勤。企業(yè)須要高度器重預扣繳、信息報送等相干任務,并建議在專業(yè)人士的協(xié)助下,增強外派員工對新政的懂得,以確保企業(yè)和個人的稅務合規(guī)。與此同時,期待隨著個稅改造的進一步推動和征管體制的連續(xù)完美,個人境外稅收抵免制度不斷優(yōu)化,為“走出去”的企業(yè)和個人繼續(xù)減負。
新個稅法下的九項個人應稅所得中,除了經(jīng)營所得和偶然所得以外的其他所得項目境內外起源地的劃分原則在此前宣布的法律法規(guī)中已陸續(xù)明白,3號公告彌補了上述兩項所得起源地的肯定原則。
值得關注的是,公告對個人轉讓投資形成的權益性資產(chǎn)取得財產(chǎn)轉讓所得的起源地判定進行了彌補:被投資方為境外企業(yè)或其他組織的,相應的權益性資產(chǎn)轉讓所得為境外所得,這是中國個人所得稅制度下一直以來施行的規(guī)定。然而,3號公告在這個一般原則下引入了一個例外情形:轉讓中國境外企業(yè)以及其他組織投資形成的權益性資產(chǎn),轉讓前三年(持續(xù)36個公歷月份)內的任一時光,被投資企業(yè)或其他組織的資產(chǎn)公允價值50%以上直接或間接來自位于中國境內的不動產(chǎn)的,取得的所得為起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
視察與關注
依據(jù)中國個人所得稅法,非居民個人的境外所得,無住所居民個人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183天的年度持續(xù)不滿六年的,其起源于中國境外且由境外單位或個人支付的所得,不須要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3號公告出臺前,轉讓境外公司的股權所得通常視為起源于境外的所得,因此上述符合條件的無住所個人不須要就相干轉讓所得繳納中國個人所得稅。然而,3號公告施行后,若該個人轉讓的境外公司的重要資產(chǎn)直接或間接來自于中國不動產(chǎn),則轉讓所得被納入了中國的稅網(wǎng)。
注意要點
A、將轉讓境外成立的以中國不動產(chǎn)為主的公司股權取得的所得判定為起源于中國的所得,是中國個人所得稅法下起源地判定尺度的重大變化。投資于中國的外籍個人,須要特殊關注相應的中國個稅風險。
B、中國的企業(yè)所得稅法制度下,非居民企業(yè)轉讓境外企業(yè)的股權屬于境外起源所得,一般無需繳納中國企業(yè)所得稅。但是如果該交易目標是為了間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yè)股權或位于中國的不動產(chǎn),逃避企業(yè)所得稅納稅任務的,中國稅務機關可以應用企業(yè)所得稅法下的一般反避稅規(guī)矩,將該間接轉讓交易重新定性為直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yè)股權或中國房地產(chǎn),從而對交易征稅??梢?,對于間接股權轉讓交易是否應在中國征稅,中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下的3號公告采用了不同的理論規(guī)矩。事實上,中國的個人所得稅法下也已經(jīng)引入了一般反避稅規(guī)矩,但此次3號公告用轉變起源地規(guī)矩而非一般反避稅規(guī)矩來判定以房地產(chǎn)為主的間接轉讓交易的個人所得稅的征稅權。
C、3號文僅明白了個人所得稅法下轉讓以中國房地產(chǎn)為主的境外企業(yè)股權的起源地判定問題,未來如何進行征管等實際操作,還有待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的進一步澄清。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稱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現(xiàn)將境外所得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公告如下:
一、下列所得,為起源于中國境外的所得:
(一)因任職、受雇、履約等在中國境外提供勞務取得的所得;
(二)中國境外企業(yè)以及其他組織支付且負擔的稿酬所得;
(三)許可各種特許權在中國境外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四)在中國境外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運動而取得的與生產(chǎn)、經(jīng)營運動相干的所得;
(五)從中國境外企業(yè)、其他組織以及非居民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六)將財產(chǎn)出租給承租人在中國境外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七)轉讓中國境外的不動產(chǎn)、轉讓對中國境外企業(yè)以及其他組織投資形成的股票、股權以及其他權益性資產(chǎn)(以下稱權益性資產(chǎn))或者在中國境外轉讓其他財產(chǎn)取得的所得。但轉讓對中國境外企業(yè)以及其他組織投資形成的權益性資產(chǎn),該權益性資產(chǎn)被轉讓前三年(持續(xù)36個公歷月份)內的任一時光,被投資企業(yè)或其他組織的資產(chǎn)公允價值50%以上直接或間接來自位于中國境內的不動產(chǎn)的,取得的所得為起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
(八)中國境外企業(yè)、其他組織以及非居民個人支付且負擔的偶然所得;
(九)財政部、稅務總局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相干規(guī)定執(zhí)行。
二、居民個人應該按照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guī)定,依照以下方式計算當期境內和境外所得應納稅額:
(一)居民個人起源于中國境外的綜合所得,應該與境內綜合所得合并計算應納稅額;
(二)居民個人起源于中國境外的經(jīng)營所得,應該與境內經(jīng)營所得合并計算應納稅額。居民個人起源于境外的經(jīng)營所得,依照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的虧損,不得抵減其境內或他國(地域)的應納稅所得額,但可以用起源于同一國度(地域)以后年度的經(jīng)營所得按中國稅法規(guī)定補充;
(三)居民個人起源于中國境外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chǎn)租賃所得,財產(chǎn)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以下稱其他分類所得),不與境內所得合并,應該分離單獨計算應納稅額。
三、居民個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起源于中國境外的所得,按照所得起源國度(地域)稅收法律規(guī)定在中國境外已繳納的所得稅稅額容許在抵免限額內從其該納稅年度應納稅額中抵免。
居民個人起源于一國(地域)的綜合所得、經(jīng)營所得以及其他分類所得項目標應納稅額為其抵免限額,依照下列公式計算:
(一)起源于一國(地域)綜合所得的抵免限額=中國境內和境外綜合所得按照本公告第二條規(guī)定計算的綜合所得應納稅額×起源于該國(地域)的綜合所得收入額&pide;中國境內和境外綜合所得收入額合計
(二)起源于一國(地域)經(jīng)營所得的抵
(三)起源于一國(地域)其他分類所得的抵免限額=該國(地域)的其他分類所得按照本公告第二條規(guī)定計算的應納稅額
(四)起源于一國(地域)所得的抵免限額=起源于該國(地域)綜合所得抵免限額+起源于該國(地域)經(jīng)營所得抵免限額+起源于該國(地域)其他分類所得抵免限額
四、可抵免的境外所得稅稅額,是指居民個人取得境外所得,按照該所得起源國(地域)稅收法律應該繳納且實際已經(jīng)繳納的所得稅性質的稅額??傻置獾木惩馑枚愵~不包含以下情況:
(一)依照境外所得稅法律屬于錯繳或錯征的境外所得稅稅額;
(二)依照我國簽署的避免雙重征稅協(xié)議以及內地與香港、澳門簽署的避免雙重征稅支配(以下統(tǒng)稱稅收協(xié)議)規(guī)定不應征收的境外所得稅稅額;
(三)因少繳或遲繳境外所得稅而追加的利息、滯納金或罰款;
(四)境外所得稅納稅人或者其利害關系人從境外征稅主體得到實際返還或補償?shù)木惩馑枚惗惪?
(五)依照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guī)定,已經(jīng)免稅的境外所得負擔的境外所得稅稅款。
五、居民個人從與我國簽署稅收協(xié)議的國度(地域)取得的所得,依照該國(地域)稅收法律享受免稅或減稅待遇,且該免稅或減稅的數(shù)額依照稅收協(xié)議饒讓條款規(guī)定應視同已繳稅額在中國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的,該免稅或減稅數(shù)額可作為居民個人實際繳納的境外所得稅稅額按規(guī)定申報稅收抵免。
六、居民個人一個納稅年度內起源于一國(地域)的所得實際已經(jīng)繳納的所得稅稅額,低于按照本公告第三條規(guī)定計算出的起源于該國(地域)該納稅年度所得的抵免限額的,應以實際繳納稅額作為抵免額進行抵免;超過起源于該國(地域)該納稅年度所得的抵免限額的,應在限額內進行抵免,超過部分可以在以后五個納稅年度內結轉抵免。
七、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外取得所得的,應該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內申報納稅。
八、居民個人取得境外所得,應該向中國境內任職、受雇單位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在中國境內沒有任職、受雇單位的,向戶籍所在地或中國境內經(jīng)常居住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戶籍所在地與中國境內經(jīng)常居住地不一致的,選擇其中一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在中國境內沒有戶籍的,向中國境內經(jīng)常居住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
九、居民個人取得境外所得的境外納稅年度與公歷年度不一致的,取得境外所得的境外納稅年度最后一日所在的公歷年度,為境外所得對應的我國納稅年度。
十、居民個人申報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時,除另有規(guī)定外,應該提供境外征稅主體出具的稅款所屬年度的完稅證明、稅收繳款書或者納稅記載等納稅憑證,未提供符合要求的納稅憑證,不予抵免。
居民個人已申報境外所得、未進行稅收抵免,在以后納稅年度取得納稅憑證并申報境外所得稅收抵免的,可以追溯至該境外所得所屬納稅年度進行抵免,但追溯年度不得超過五年。自取得該項境外所得的五個年度內,境外征稅主體出具的稅款所屬納稅年度納稅憑證載明的實際繳納稅額產(chǎn)生變化的,按實際繳納稅額重新計算并辦理補退稅,不加收稅收滯納金,不退還利息。
納稅人確切無法提供納稅憑證的,可同時憑境外所得納稅申報表(或者境外征稅主體確認的繳稅通知書)以及對應的銀行繳款憑證辦理境外所得抵免事宜。
十一、居民個人被境內企業(yè)、單位、其他組織(以下稱派出單位)派往境外工作,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或者勞務報酬所得,由派出單位或者其他境內單位支付或負擔的,派出單位或者其他境內單位應依照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guī)定預扣預繳稅款。
居民個人被派出單位派往境外工作,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或者勞務報酬所得,由境外單位支付或負擔的,如果境外單位為境外任職、受雇的中方機構(以下稱中方機構)的,可以由境外任職、受雇的中方機構預扣稅款,并委托派出單位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納稅。中方機構未預扣稅款的或者境外單位不是中方機構的,派出單位應該于次年2月28日前向其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外派人員情形,包含:外派人員的姓名、身份證件類型及身份證件號碼、職務、派往國度和地域、境外工作單位名稱和地址、派遣期限、境內外收入及繳稅情形等。
中方機構包含中國境內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其他經(jīng)濟組織以及國度機關所屬的境外分支機構、子公司、使(領)館、代表處等。
十二、居民個人取得起源于境外的所得或者實際已經(jīng)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稅額為人民幣以外貨幣,應該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折合計算。
十三、納稅人和扣繳任務人未按本公告規(guī)定申報繳納、扣繳境外所得個人所得稅以及報送資料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和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等有關規(guī)定處置,并按規(guī)定納入個人納稅信譽管理。
十四、本公告實用于2019年度及以后年度稅收處置事宜。以前年度尚未抵免完畢的稅額,可按本公告第六條規(guī)定處置。下列文件或文件條款同時廢止:
1.《財政部國度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股票期權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5〕35號)第三條
2.《國度稅務總局關于境外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稅發(fā)〔1994〕44號)
3.《國度稅務總局關于企業(yè)和個人的外幣收入如何折合成人民幣計算繳納稅款問題的通知》(國稅發(fā)〔1995〕173號)
特此公告。
港勤集團專業(yè)提供香港公司注冊,境外公司審計,商標注冊,秘書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經(jīng)過多年打造與沉淀,公司客戶遍布全球。對每一位客戶的服務做到精益求精,讓每一位客戶感到服務滿意。
【返回上一頁】
掃一掃
18926071152
微信同號
聯(lián)系我們